我從初上大學時起,便對中醫有濃厚的興趣,那時在貴陽街讀書,常去逛重慶南路,猶記得其中有一家書局專賣中醫著作,我時常在那裏流連忘返。上了研究所,也參加中醫社,認識了好友子全,同為中醫道友,往來至今。
雖接觸中醫二十多年,然而開始對中醫有點開竅則是四十歲後聚元成功的事情。
四十歲時,世界爆發新冠肺炎,當年我身體也出現許多毛病。然而同年我聚元成功,可能真陰元陽強盛了起來,也強化了免疫力,所以過了四十歲,身體的許多毛病就都逐漸康復了。
由於新冠肺炎時疫的影響,四十歲時我就在網路找了吳有性的瘟疫論來拜讀,初則讀不懂,然而往後幾年陸續有再重閱,反覆閱覽,逐漸得到一些心得。
瘟疫論是這樣,又可認為瘟疫會從口鼻傳染,侵入的臟腑是與口鼻有直接相關的肺臟與腸胃,所以又可的治療方式是針對肺部與腸胃的病症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他並不是針對病毒,而是針對病毒的發作症狀,又可想方設法解除病毒造成的症狀,我認為,在又可的思路中,只要能將疫氣的症狀解除,就宣告治療成功。然而,我記得又可在瘟疫論中也曾言,疫氣會反覆感染!而且瘟疫是很多種類,首先都在口鼻入侵,傳導到肺與腸胃,然而有許多種不同瘟疫的症狀,又可也因此針對症狀不同而做了不同的瘟疫分類。又可也說,疫氣會感染不同的十二正經,根據感染的經脈產生的症狀不同,又可有不同的治法。而又可的治法,主要是以醫藥方劑治療,投以藥湯!也兼採張從正攻下派的汗吐下的治療方法,在張從正的基礎上而有創發與變化!而其中,最令人目光為之一亮的方劑,莫過於又可以海南濕熱之地所產檳榔為藥,以檳榔為主君所配出的藥方達原飲!據說檳榔好像有解熱毒的功效,產於濕熱之地,與人蔘不同,人蔘性熱,卻產於高緯度嚴寒之地,兩者剛好顛倒。所以,一地有所偏,必有一種植物可以解除其所偏之陰陽五行,而可以導偏至全!所以造物的神奇奧妙,實在是神奇萬分!當然,除了達原飲以外,還有其他解除症狀的藥方,但是我並未熟讀。關於吳又可的瘟疫論,之後我再重新閱讀,若有新的感想,再寫文章放在部落格上。
至於金元四大家,是我四十歲後開悟的主要醫家,關於中醫經典方面,我著墨未深,曾致力於內經的深度閱讀,然而內經艱澀,後來我就沒有堅持繼續深閱了。比較感興趣的是後來的醫家,特別是金元四大家,我後來有比較通達四大家的基礎理路是什麼。
補土派的李東垣,鑒於當時戰亂,多有餓殍,於是主張以補養腸胃之水穀為主,著重於腸胃,也有專著脾胃論。修道者應該都知道,後天水穀是返還先天精氣的來源,這一點,補土派就是修真的基礎。
然後攻下派的張從正,主張攻克外邪要使用汗吐下三種方法來治療,也就是體表發汗、上吐、下瀉,來基本作為治療的方式。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有云,若能懺悔,如病得汗,漸有痊損。四十二章經的意思就是,只要肯懺悔罪過的人,就像生病的人流汗,就逐漸會康復!可見得佛祖早就知道流汗就是最簡單的治病方式之一,而為張從正所發揚光大!上吐下瀉的方式也就是把外毒透過吐瀉給排出體外,也是非常科學的方法。其實張從正他有專門的著作,不僅只講到汗吐下三法,我記得他好像有一本著作,叫做儒門事親,我非常仰慕,但是沒時間深入閱讀,網路就有儒門事親的資料了!
然後是滋陰派的朱丹溪,丹溪主張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所以主張多滋補腎陰與充實陰液,講究去除虛火。這裡我頗有理解,其實這裡的陽常有餘,是指常人多縱慾過度,不能保守腎陰能量,所以導致真陰虧損,真陰既然不足,那麼形軀自然乾燥火盛,所以丹溪一方面講究降火,一方面治本以滋陰為主,所以叫做滋陰派。朱丹溪的滋陰派也是我很早就比較有理解的派別。
最後是劉河間的寒涼派,我去年夏天才搞懂的。寒涼派主張用苦寒涼性的藥物與食物來解除熱毒火毒,因為劉河間看到了許多病人的病狀都伴隨著火熱,所以提出火熱說,而治法就用寒涼來攻克!
但是以前我時常搞不清楚滋陰派與寒涼派的區別在哪裡?因為總會覺得陰就是涼,所以才說陰涼。其實這是概念上的誤解!中國文字通廣博義,時常有假借之用,於此首先要定義什麼是陰,什麼是涼,什麼是丹溪的滋陰,什麼是河間的寒涼。滋陰是針對形軀腎陰能量與陰液的不足,以及縱慾導致的虛火炎上,所以丹溪首先著重補陰,但是補陰不一定是用寒涼性質的藥物或食物,這就是區別實益!至於河間,他看到的是病患的症狀常伴隨著火熱,所以提出以寒涼的藥物食物來卸除火熱之毒,所以河間用的藥食,就是以寒涼性質的藥物食物為主!但是你看滋陰派也有虛火,寒涼派也有火熱,那麼不同在哪裡呢?除了寒涼派用寒涼性質的藥石而滋陰派則補陰不一定是寒涼性質藥石,此外,火熱,也分為虛火與實熱,虛火則是真陰不足,當用滋陰派的藥方!實熱的方面,既然是實熱,那就多是體壯之人,體壯實熱就可以用寒涼派的苦寒涼性藥石來克洩!這就是我所認知的滋陰派與寒涼派的區別,與有緣人分享!其實我認為古中醫多是道醫,所以古醫家多是修道人,也通達道經,金元四大家我認為也不例外。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關於金元四大家的思考。
最近這幾年,我比較對於瘟疫論、金元四大家有些理解,今後是要廣博閱覽醫典呢?還是繼續攻略瘟疫論與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呢?其實自從我決定深入公職以後,就放下了學中醫的執著,今後就是抱持著隨緣學習的心態,不執著,想到什麼就看什麼,讀個興趣,這樣就好。以上關於瘟疫論與金元四大家的個人想法,就分享如上,供有緣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