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元年》 

隱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麥魚直譯:

隱公元年春天,屬於文王的正月。什麼是元年?君主的紀年開始之第一年。什麼是春天呢?一年開始的季節。誰是王呢?在此稱呼的是文王!為什麼先說王在說正月呢?就是文王的正月阿。為什麼說文王的正月呢?因為是大一統阿!隱公為什麼不說即位呢?成為主公的意思啊。為什麼說成為主公的意思呢?主公將平治國家而反對桓公阿!為什麼緣故要反對桓公呢?桓公年幼而尊貴,隱公年長而卑下,他們之間的尊貴與卑下,國民都不知道。隱公年長又賢能,各位士大夫挺隱公而要立隱公為君,隱公於是,而推辭立為君主,然而不知道桓公他必將得立為君主。而且如果桓公立為君主,則恐怕各位臣子大夫不能輔佐幫助年幼君主,所以說大抵隱公之立為君主是為桓公立為君主。隱公年長又賢能,為什麼不適合立為君主呢?立君主宜適合以年長不以賢能,立兒子以尊貴不以年長。桓公何以尊貴呢?他的母尊貴阿!母親尊貴而兒子何以尊貴呢?兒子憑藉著母親的尊貴而尊貴,母親憑藉著兒子尊貴而尊貴。

麥魚感想:

魯隱公元年正月,隱公即位的元年一月開始,公羊傳在這邊講了文王正月與大一統,似乎在講述周朝文王統一天下的開始,然而不知道周文王與大統一與魯隱公有什麼直接的關聯嗎?似乎是沒有!

然後講述了魯隱公與魯桓公的關係,講魯隱公年長而卑下,可是卻又賢能。魯桓公年幼而尊貴。這邊又講到立長而不立幼,一方面是魯隱公賢能,大臣都支持他,一方面恐怕立年幼者為君則大臣不會幫助幼君,有這兩個緣故,於是立了隱公而非桓公。

最末講到了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子之間有連帶的關係,大抵母親尊貴,兒子也會跟著享受尊貴。反之,兒子若尊貴,母親也會沾兒子的光而享受尊貴。

2 隱公元年: 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于眛。及者何?與也,會及暨皆與也。曷為或言會,或言及,或言暨?會猶最也;及猶汲汲也;暨猶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儀父者何?邾婁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為稱字?褒之也。曷為褒之?為其與公盟也。與公盟者眾矣,曷為獨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為可褒奈何?漸進也。眛者何?地期也。

麥魚直譯:

到了三月,隱公與邾婁儀父立盟誓於昧地。及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與的意思,會還有暨,都是與的意思。為什麼或者說會、或者說及、或者說暨呢?會有最的意思,及有汲汲營營的意思,暨猶如暨暨的意思。及是有我想要的意思,暨則是隱含著有我相與但是我是不得已的意思。儀父是誰呢?是邾婁的君主。用什麼呼喚他的名呢?用他的字。為什麼用他的字來稱呼他呢?為的是褒獎他!為什麼要褒獎他呢?因為他與隱公立了盟約。與隱公立盟約的人多了,為什麼獨獨褒奬儀父呢?因為他可以褒獎所以褒獎他。於此因為他可以褒獎阿。逐漸有進步啊。昧有什麼呢?在昧這個地方有約定阿!

麥魚感想:

隱公元年的三月,隱公與邾婁國的君主儀父立了盟約在昧這個地方。

公羊傳在這裡比較了及、與、會、暨這幾個字,都是與的意思,和誰一起的意思。會有極致的意思,最為的意思。及有汲汲的意思,大概就是汲汲營營,就是想方設法的意思。暨有暨暨的意思,不知道為什麼重疊用兩個暨,而暨有不得已的意思。及是我想要跟誰在一起,暨則是我不得已要跟誰在一起。在這裡,公羊傳指出隱公有積極主動地想要跟儀父立盟約!

在此,公羊傳指出儀父是一個值得褒獎的人,然而不知道儀父值得褒獎之處在哪裡?我想是他有逐漸在進步,所以文章中提到漸進!應該是儀父有在逐漸進步。

昧有地期,指的應該是在昧這個地方有約定,期有約定的意思,所以現在的賄絡罪有不法收受期約,期約的意思就是約定,期就是約定,期約還是約定的意思。

在這一個段落,隱公主動與儀父在昧地締結約定。特別提出是隱公主動,我想是因為儀父這個人有逐漸進步,所以在此公羊傳也褒獎儀父,所以不直接稱呼儀父的名,而稱他的字。在此也體現了儀父的特別與優秀。

3 隱公元年: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其地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

麥魚直譯:

隱公元年夏天五月,鄭伯攻克了段於鄢。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殺戮的意思。為什麼說殺之就是攻克呢?大鄭伯的惡劣阿!什麼是大鄭伯的惡劣呢?母親想要立兒子,自己殺了母親的兒子,如此不可與這種人在一起阿!段是誰呢?段就是鄭伯的弟弟阿!為什麼不稱呼弟弟呢?當他是國阿!他的領地呢?當他的領地是國阿!齊國人殺無知者而以不選地點?因為在國內阿!在國內雖然當他是國而不擇地,不當他是國雖然在外亦不擇地點阿!

麥魚感想:

到了隱公元年五月,鄭伯在鄢城殺了他的弟弟段。在此公羊傳說了鄭伯的惡劣,大抵是說鄭伯的母親應該是想立段為君主,鄭伯卻違背,殺了段。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共處。但是為什麼說段當國?他的領地或所在的地點也當成國家或城池?在此國可能有城池的意思。齊人殺無知而不地?這句話費解,有點是殺無知之人而不選擇地點的意思,當然這是直譯。這就是周朝時期文章的難懂。大抵是越早期的文章越古老難懂,越近代的文章越能接近現代的白話文。我個人的感觸是,周文沒有下一番功夫,沒有文字學的深厚基礎的話,恐怕沒辦法經過再三咀嚼而翻譯出他文字中隱藏的意思。特別是春秋有婉轉褒貶之義,而這些婉轉的褒貶,都隱藏在用字遣詞之中,所以只有深厚的文字學造詣,才可能讀懂周文,讀懂春秋的意涵。

我在這裡首先直譯,然後試圖查找難解的字詞,求理解全文,然後寫寫我的感想。但讀到目前,仍然不懂隱公元年為什麼要寫這幾段故事。

 

4 隱公元年: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隱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稱夫人?桓未君也。賵者何?喪事有賵。賵者蓋以馬,以乘馬束帛。車馬曰賵,貨財曰賻,衣被曰襚。桓未君則諸侯曷為來賵之?隱為桓立,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其言來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禮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麥魚直譯:

秋天七月的時候,天王派宰官咺回來贈送助喪的物品於惠公仲子。宰是什麼?是官的意思。咺是什麼?一個人名。為什麼用官名呢?宰士的關係。惠公是誰呢?是隱公的爸爸。仲子是誰?桓公的媽媽。何以不稱仲子為夫人呢?因為當時桓公尚未立為君主。賵是什麼呢?喪事有助喪的物品叫做賵。賵蓋在馬的上面,以乘載於馬上包束著絹帛。車馬叫做賵,貨財叫做賻,衣被叫做襚。桓公尚未立為君主,然而為什麼諸侯送來助喪的物品?隱公因為桓公的緣故而立為君主,故用桓公的母親之喪事告訴諸侯,然而為什麼這樣說?成為主君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言說?不想要這回事啊!為什麼要說惠公仲子呢?兩個一起說,一起說就不禮貌了!為什麼不言及仲子呢?因為仲子地位輕微阿。

麥魚感想:

這一段很隱晦,明明是隱公即位了,卻告訴諸侯說桓公的媽媽死了,所以諸侯送來幫助治喪的物品,用車馬載來。春秋公羊傳為什麼這麼寫?明明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搞得這麼委婉曲折?他應該是要表達,魯隱公是不得已而即位,不是隱公自己想要成為君主,所以才婉轉地來告訴諸侯,桓公的媽媽死掉了。因為桓公的媽媽想要立桓公為君主。我覺得春秋很難懂,一字褒貶,所以難就難在理解春秋的用字遣詞,真的沒有深厚文學功力,很難讀懂春秋與春秋三傳。

讀寫到這裡,眼睛就疲勞了,必須休息。改天再繼續嘗試寫作。

5 隱公元年: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內之微者也。

麥魚直譯:

麥魚感想:

6 隱公元年: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奔也。奔則曷為不言奔?王者無外,言奔則有外之辭也。

麥魚直譯:

麥魚感想:

7 隱公元年: 公子益師卒。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麥魚直譯:

麥魚感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洪默 的頭像
    洪默

    洪默生活雜記

    洪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